【儲蓄計劃的迷思 – 我好想收息攞錢】
- 司南
- 2020年8月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20年10月11日
今日想同大家講一講儲蓄計劃的迷思 ,而這一篇先想做一個簡單的個案分享。司南入行的時候,其實基本上都只做Cold Market (陌生市場),對朋友,我都只是講了一句,有需要的時候就找我吧,但我發現這句話最後還是白講了。哈哈,當然我也不介意。不過當自己有年資後,有時朋友就會給保單我看看,大部份朋友之後就會再問我一句話,「是不是可以拿錢了?」 但他們的保單只是供了幾年或剛剛供完,司南這個時候就開始滿腦問號,每年供1-3萬港幣,想拿錢????????? 其實買得儲蓄計劃,我都不建議太早拿錢,因為要有息上息的效果,後期回報才會大。一般如果我的客戶想中短期想制造現金流,其實真的需要供1萬美金左右,供5年以上,我先會跟客戶說,到10年後再定額拿錢吧,但建議還是按需要時再拿,為的是拿出來的金額有價值。

於是我就拿起朋友的計劃一看,就是被我稱之為老人產品 – 年金險,包括米粒在內,她在入行前都買了一份。這種年金險 產品的特性是,今年買,明年或供款完成後就會開始派息,年年拿,拿終身,會否感覺好像買了一個保證年年派息的匯控呢? 感覺是否非常良好呢? (不過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匯控現在是一個伏)。他們其實都很年輕 – 30前後/甚至是剛剛畢業的朋友,也沒有買房,也沒有短期的資金流的需求。於是我就反問一句,你現在很缺錢嗎? 除非你有更好的投資方向,或者你很急需用錢,否則不要拿出來,裏面的收益一定是比外面銀行高。
坊間為什麼覺得儲蓄保欺騙人,或是有很多負面印象? 其實就是因為很多人利用人愛收息的心態,但卻根本買之前沒有仔細看計劃書,只記住了收息,卻忘記了回本期。我相信銷售人員都有說,只是不會把重點放回本期,而因為急於成交,避重就輕,怖置美好的遠景,一直把重點放在收息上,卻有時忽略客戶的真實財務需求。儲蓄保並非不好,只有適不適合之分。
首先大家都聽過「世界沒有免費午餐」,所以買之前要認清事實,很多事物都是等價交換,保險是用時間作代價換取穩定及較好的收益回報。可想而知,如果愈早有現金派息,代價必定是收益率下降,除非保險公司在爭取市場份額,而去犠牲自己的收益。
雖然收息儲蓄保的中長期收益比銀行定期高,但在儲蓄產品中,真的不算高。那為什麼一般銷售人員都不賣高收益產品,而要賣老人產品呢? 原因很簡單,我剛剛也有提及,香港人愛收息,這種產品就特別像收息股,回本期相對快一點點,中了大家愛收息的心態,因此很容易銷售。當然,如果客戶是風險厭惡者,那當然這個產品是非常適合的。每一種產品,沒有好和不好,最緊要是符合你的財務目標。在儲蓄保世界,其實有五花百門的產品,之後我會再細講。不過今日跟大家先簡單分享一下,讓大家買的時候不會再被話術迷惑,而忽略自己真正的儲蓄需求。
Comentários